池州学院学子三下乡:花灯点亮心灵之光,青春共舞非遗乐章

来源: 时间:2025-07-07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智慧结晶。池州学院“东至花灯”非遗传承与保护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1日启动,深入东至县,以青春之力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东至花灯舞”注入新活力。

活动开始,实践团走访东至县文化馆,系统了解融合舞蹈、工艺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的东至花灯舞,尤其是代表性灯种——六兽灯;随后,前往新溪村,团队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杰海,深入了解了六兽灯的历史渊源、舞蹈技艺以及制作工艺,并亲自制作了六兽灯的头部框架;返校后,团队创新六兽灯的框架结构与手绘卡通形象,选用卡纸等材料使其更适合大众尤其是儿童体验非遗;最终,团队在池州市“星星树”康复中心通过非遗文化宣讲、非遗舞蹈展演、非遗手工体验这些志愿服务活动,向特殊儿童传播非遗文化,让他们在文化体验中建立自信。这次活动展示了传统文化在不同群体中的新活力,也体现了文化自信不仅在于技艺传承,更在于让每个人在文化中找到归属,让非遗在更广阔的生命土壤中生长出联结心灵的新生机。

此次实践,池州学院学子以行动搭建起古老非遗与当代社会的桥梁,其意义早已超越项目本身。在文化层面,青年群体对东至花灯舞的实践探索,是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通过改良道具材质、丰富表演形式,让非遗艺术突破地域与时代的限制,不仅能融入城市生活场景,更成为年轻一代表达文化自信的载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鲜活样本。

从社会价值层面看,实践团将非遗传承与公益事业相结合,为特殊儿童群体打开文化认知的窗口,这种“文化+公益”的模式,可以更好地在公益中传播非遗文化。它不仅传递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以艺术疗愈的方式温暖社会角落,激发公众对非遗文化的情感共鸣,唤醒全社会参与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

从民族复兴的层面来看,非遗传承更是筑牢文化根基、凝聚民族向心力的重要实践。青年一代深入挖掘东至花灯舞背后的文化密码,通过数字化传播、文创产品开发等创新手段,让古老技艺与现代文化碰撞融合,不仅让非遗“活态传承”成为可能,更以文化为纽带,增强了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青春力量。

未来,池州学院学子将继续勇担使命,让东至花灯舞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让中华文脉在代代相传中绵延不绝,为实现文化强国目标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供稿、摄影:艺术与教育学院/编辑:吴诗琪/审核:李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