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第二届安徽民歌传承与发展学术会议在池州学院举办。校党委委员、副院长阳光宁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安徽省民间歌曲研究会、安徽大学、阜阳师范大学、合肥师范学院等高校专家学者、传承人及艺术与教育学院领导、音乐系全体教师等参加会议。会议由池州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副院长、池州市音乐与舞蹈家协会主席曾晓红主持。
阳光宁代表学校向与会专家学者及传承人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池州深厚的人文历史、丰富的非遗文化以及学院发展现状。强调安徽民歌作为江淮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地域文化记忆与民族情感,我校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始终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期待通过本次会议搭建学术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平台,推动传统音乐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陈晓代表安徽省民歌歌曲研究会会长致辞,他指出,自安徽省民歌歌曲研究会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搭建安徽民歌学术交流和展演的平台,积极推动民歌进校园、民歌教材建设、民歌人才培养,本次会议对推动我省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池州市文学联合会专职副主席阮德胜在致辞中指出,在全面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本次会议以学术研究为引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致敬,更是对文化创新的积极探索。
主旨发言环节,安徽大学张雪丽副教授在《民间叙事的诗意表达:江淮民歌的地域约定性与任意性》中,从江淮民歌地域约定性与任意性的维度,讨论江淮民歌作为民间叙事的声音资产的历史作用,将地方民歌作为一个民族的声音资产来加以观照,认为声音资产恰恰是民族文化建构与身份认同的标志所在。阜阳师范大学戎龚停教授在《安徽民歌的多栖生态、多元特质与多象功能》中指出安徽民歌具有多栖生态、多元特质和多象功能,满足精神需求、记录生活等,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合肥师范学院陈晓副教授围绕《安徽民歌课程群构建策略与实施路径探究》提出构建科学的安徽民歌课程群教学体系,通过多学科融合,引导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安徽文化影响力。
来自巢湖、当涂、黄山、宣城等地传承人及文化工作者围绕民歌的历史脉络、艺术特征、演唱风格、传承路径等议题展开热烈交流。此外,亳州学院刘宇统教授在《亳州民歌文化失忆现象与重构路径探究》中,针对亳州民歌文化失忆现象,提出重构集体记忆和社会记忆的路径。池州职业技术学院胡晓勤副教授在《池州民歌的校园传承研究》中,探讨了池州民歌在校园传承现状和未来规划。芜湖学院武松林副教授的《乡村振兴视域下AI赋能民歌非遗传承研究——基于具身性理论的创新路径探索》则聚焦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民歌非遗传承。
艺术与教育学院路广宏副教授、王韵副教授、刘自圣副教授在会上分别作了《池州罗城民歌的分类及其音乐特征研究》《安徽民歌海外传播的历史进程、现实困境与未来路径》《罗城民歌文化的高校传承与发展》的主题报告。
本次会议以安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为主题,为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传承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也是我校践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具体实践。
(供稿、摄影:高健刘自圣/编辑:吴诗琪/审核:余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