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专业本领,艺术与教育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于2025年暑期组织多支实践团队分赴池州、合肥等地,深入福利机构、乡村基层与特殊教育一线,开展形式多样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各团队将艺术教育、心理关怀与非遗传承深度融合,用专业所长服务社会需求,在实践育人中彰显青春担当。
艺心暖童心青春疗愈传温情
7月5日至8日,艺术与教育学院“池州市特殊人群艺术疗愈实践团”走进池州市福利院,开展为期四天的专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充分发挥艺术教育与心理学专业优势,精心设计“职业盲盒奇遇记”特色课程,通过展示警帽、厨师帽等职业道具,引导孩子们识别不同职业特征,并运用AI技术生成未来职业形象,在手绘“未来的我”创作环节中激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在情绪认知课程中,团队创新开展“情绪面具”绘制活动,志愿者通过生动讲解帮助孩子们认识基本情绪,并教授深呼吸等调节策略,让孩子们在空白面具上自由表达内心情感。团队还将非遗文化融入疗愈课程,开展扎染技艺体验和“植物敲敲乐”自然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传统技艺与自然探索中感受艺术魅力。累计开展艺术疗愈活动10余项,服务儿童50余人次,用色彩与创意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实现艺术教育与心理疏导的有机融合。

心手相牵青春守护‘星’光
6月19日至20日,“星芽共育”实践团队走进池州市贵池区春芽康复服务中心,开展以“从心出发,为爱赋能”为主题的孤独症儿童关爱实践活动。团队聚焦孤独症儿童家庭支持系统建设,精心组织家长赋能活动,通过放映专业纪录片等形式,系统介绍孤独症儿童科学干预方法、家庭心理调适技巧及社会支持资源获取途径。在互动交流环节,队员们耐心倾听家长们在日常照料中面临的挑战,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提供情绪疏导,有效缓解家长心理压力。在康复教学支持方面,团队成员深入课堂,化身“影子老师”开展一对一陪伴式辅助教学,以高度的耐心和敏锐的观察力,轻声引导注意力分散的孩子重回课堂,温柔安抚情绪波动的儿童,细致辅助完成教师指令,成为孩子们融入集体活动的“稳定器”。活动不仅为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带来帮助,也让青年学子在亲身实践中深化对特教融合的理解,增强了服务特殊群体、推动社会融合的责任担当。

艺术绘乡村美育润民心
6月26日至30日,艺术与教育学院美丽乡村建设实践团赴合肥市肥西县大圩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开展系列艺术志愿服务活动。在敬老院,团队成员不仅为老人们送上精心准备的慰问品,更通过艺术互动传递温暖关怀,学生们与老人们围坐畅谈,聆听往昔岁月,同时发挥专业特长,耐心细致地教授漆扇制作技艺,让传统非遗成为连接代际情感的美丽纽带。面向留守儿童,团队设计开展了非遗扎染体验课程,志愿者们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向孩子们介绍扎染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在手把手指导孩子们折叠、捆扎、染色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心中播下美的种子。团队成员还化身“乡村美容师”,克服酷暑和暴雨的交替考验,在村内主干道旁开展墙绘艺术创作,以专业技艺描绘大圩村丰收景象和田园风光,将艺术创作融入乡村公共空间。

童心护航艺教伴成长
7月1日至8日,赴池州市贵池区福利院实践团开展“艺启童梦”“艺术疗愈”等主题实践活动,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艺术教育服务体系。“艺心护蕾”实践团通过艺术创作、趣味游戏、科学实验等丰富课程激发儿童创造力,在“消失的硬币”科学实验中点燃孩子们的好奇心,在“指纹的秘密”课程中引导孩子们用印泥创作出生动图案,在游戏中探索科学奥秘。“艺术疗愈”实践团创新设计系列创意课程,将非遗传承与心理疏导有机结合,在“职业盲盒奇遇记”活动中融合观察、科技与创作,在扎染课程中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技艺的创造快乐,在“情绪面具”和“纸飞机放飞心愿”活动中促进孩子们的情绪表达与心理健康发展。“多陪多教”爱心实践团注重传统文化熏陶与综合素质培养,开设二十四节气文化、太极拳体验、漆扇制作等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学习中提升综合素养。累计组织课程20余项,服务儿童超100人次。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聚焦“艺术+服务”“教育+关怀”等主题,学院团队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将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成长成才,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供稿、摄影:艺术与教育学院团委/编辑:牛桂芳/审核:杨静)